收录于话题
#我们的教育观
8个内容
实务学堂创始人、校长欧阳艳琴在实务学堂2019年年会上的分享。曹雕摄影
一年一度的年会,能见到大家,我总觉得非常开心,感觉到被温暖,感觉到被支持。在北京聚会一次不容易,大家能来参加学堂的年会,很不容易。从创办实务学堂第一天起,我就知道,这个学堂不只是我的,也不只是团队,它是大家的,是社会的。我想,大家之所以来这里,是因为,觉得学堂的确也是你们的。2019年,我们非常不容易。参加过去年年会的人就知道,当时,我在年会上说,我们需要寻找新场地,所以,开完年会,我们就开始找场地。这一年,我们搬了两次家。第一次,是从最早的(昌平)北七家,搬到马池口,第二次,又从马池口,搬到现在这里,沙河镇。
参加过去年年会的人应该也还有印象,我当时报告财务状况说,我们账上负了两三万块钱。我们缺钱不是年底才有的。我真的可能是一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人,创办实务学堂的时候,我们账上不到十万块钱。所以,我们是从一开始就缺钱。后来有人问我说,多少钱才能开始做一个学堂,我没法回答,因为我们是不到十万块钱就开始的,但这个经验可能没法复制。当时,是我们的校董,也是创始团队成员之一,王墨,先掏钱垫付了一年房租。大家也知道,在北京,地价真的非常非常贵了,一个人,如果一个月两千块钱,可能最多也就够在我们这附近(五环外)的城边村租一间民房,而且吃饭都得很拮据了。我们收的学费加生活费,就只有这么多。可想而知,我们很难不缺钱。我们当时非常省,团队领的是非常微薄的薪水,我把我妈叫来给学堂做饭,最初就没给什么钱,后来一个月给个两三千,就这样,还是不够成本。我因为一个拖把,到底是到这买,还是到那买,都会和我妈吵半天。我还给她上升到一个原则问题,我就说,就得从几块钱省起,得从一张纸省起。但就是这么省,2018年,我们还是负债过的年。当时我们的场地成本占比到了一半,我们决定把场地成本削减下来。所以,我们就开始全北京找场地。按我们的预算,价位合适的场地基本都在六环外。我们后来就定在西北六环外的马池口。我们以为这样就会稳定下来,没想到,到暑假的时候,房东告诉我,他们运营不下去了。没有什么人像我们一样,愿意跑到六环外去做教育。而按我们的成本,连六环外的场地都运营不下来。所以,我们又开始找场地。但那时候,已经是8月份了,时间非常赶,很难找到合适的。我就找大车老师(日日新学堂校长、实务学堂校董),问他,日日新这里,有没有什么地方,可以给我们用一下,哪怕只是作为过渡的呢?结果,大车老师同意了,把日日新体育馆的一个小楼给了我们。我当时真的是很想跑过来抱着大车老师哭一场。搬家这件事情,首先是体力上的挑战。一个人搬个家还不容易呢,何况是一个学堂。虽然我们很穷,但是搬家家当还是很多的,宿舍的东西,教室的东西,桌子椅子柜子,还有很多书。第二次搬家的时候,我恰好还要参加银杏伙伴海外考察,去德国。所以,整个搬家的事情,就交给了我们的实习生、生活辅导员和几个学生。我当时还想写一篇文章,标题我都想好了,就叫做“校长不在国内,学生们把学校给搬了”。他们搬了好几天,搬了四五大车的东西。搬家给我们带来第二个挑战,我们绝大部分老师都是志愿者老师,志愿者老师都有自己的专职工作,都不是住在学堂的,我们搬到西北六环外之后,每个老师去学堂的距离就非常远。2019年上半年,学堂选址西北六环外,⭕️是部分志愿者老师的住址。陈一帅、魏林住西北三四环之间,邓泊老师住二环,韩雪梅住西南五环,闫筠老师住北四五环之间。看上去最近的是张纯老师,在北五环外,但是,她每天早上,得去送孩子上学,先往东开十多公里,然后再往北、往西,开一个小时。蓝方住东四环,她开玩笑说,为了来学堂上课,她都专门买了一辆车,实在是太远了。(要从东边跋涉到西北六环外的还有周蕾、王晓行、宋子龙等老师。他们大部分都是坐地铁、公交来学堂)当然,这还都不是最远的,我们还有两个老师,每周都是从天津来。一个是灯工玻璃课的王永乐老师,另一个是通过王永乐老师知道我们的赵京老师。最初,赵京老师给我发微信说,想来学堂做志愿者,我一听她要从天津来,我想,她是不是疯了?所以,一开始,我的内心是拒绝的。但是,她后来真的来了,每周都带着6岁的女儿从天津赶过来,先坐高铁,然后倒地铁,最后倒公交车。后来,好在我们有老师住西南五环,还可以接上她,这样能省时间一点。所以,我在微信公号上总结到,现在,实务学堂的志愿者已经超过100人,其中,有14位志愿者在学堂超过一年,还有的一年半、两年,这个数字,看上去很简单,如果要结合我们这样屡屡搬家而且曾经搬出六环外的实际情况,大家就知道,这有多不容易。我的全职同事张鑫,本来是一个挺宅的文艺男青年。因为学堂搬得太远,他没办法每天往返,而且实际上,因为很多学生住宿了,他就搬到学堂宿舍去住了半年,相当于6*24小时和学生们在一起,被迫做了半个生活老师。我们的生活辅导员刘露,基本上是7*24小时在学堂,除了陪学生们游学、去医院,很少离开学堂。总之,除了说感谢,我也不知道还能说什么,我只能给各位老师鞠一个躬:谢谢你们!
在这样不容易的一年,我有一些特别的感受,是关于“草根的倔强”。搬到日日新来了以后,我们条件当然好了不少,尤其老师交通便利了很多。不过,没想到,我们还是遇到了一些特殊的挑战。我是一个南方人,没有在北方农村生活的经验,不知道在北京的冬天,在这样一个城边村,如何维持一个楼的运转。再加上,我们得到一个信息,这个场地可能会拆迁,就没敢做大规模的装修,用的是电采暖。结果,一到冬天,气温骤降到零下十几度的时候,我们的水电管线都绷不住了,频繁地断水断电,跳闸、爆水管。有天早上,学生们起来,发现有个洗手池下的管道爆了,水流到地上,结了很厚的冰。但这还不是最惨的。最惨的是,圣诞节那一天,我们跳了好几次闸,最后,深井水泵都烧坏了,停水、停电,只能去日日新学堂接水洗漱、冲马桶、做饭。工人师傅告诉我,当天晚上是没办法修水泵了,得等到第二天才能来处理。当时内心挺绝望的。但是,我在学生的宿舍大厅里,发现了这一幕:他们自己,每人8块钱,集资买了一棵圣诞树!我过去的时候,他们还让我也写了心愿挂在树上。想象一下,整栋楼里,停水停电,到处都是漆黑一片,这时,他们点亮了一棵圣诞树。我赶紧开着车,去超市买了糖果,觉得必须得加入这种欢乐。欧阳注:买完糖回来没多久,就来电了。然后,学生们就去熬夜做年会的筹备工作了。水泵坏了的那两天,有同学骑着三轮车,去日日新学堂接水,给大家洗漱,有人写日记说:“可以为别人服务的感觉真好。”第二天,大家在工人师傅的指导下,一起把深井水泵拉出来,换了新的,又一起放下去,终于恢复了“用水自由”。我在那棵圣诞树上挂的心愿是:“以后少停水停电”。
一张,是9月2号,快开学的时候,同学们和刘露通宵搬完了所有的东西,然后,一起去离这不远的地方看日出。其实,这个地方,我觉得根本是看不到日出的,顶多也就能看到晨曦。但这种照片感觉非常好。第三张,是一只猫的照片。这是学生们和刘露领养的猫。我的同事张鑫说他们是“泥菩萨养猫”,自身难保,还养猫。领养回来,猫就生病了,光检查就花了几百块钱。但是他们养下来了(还带到了年会现场)。这里,可以告诉大家,年底我们在算账,算出来的结果是,我们今年的账面余额,开始变成正数了。我们还完了去年的债,并且余额为正了。
这些时刻,让我有一种非常熟悉的感觉上来了。我们的校董钱琳霖老师常说,我可能有一种特别的体感,因为和学堂的孩子们是同样的成长背景,来自农村,父母是农民工,所以,我常常能在孩子们身上,感觉到一些我非常熟悉的东西。
我感受到的是什么呢?是我在我的成长经历中,非常熟悉的,底层的人,或者说草根,如何生存下来的那些东西。这些人,非常善于用极少的资源,在极难的条件下,寻找到生机,非常善于自得其乐,总是相信,日子总会越来越好的。在农村生活过的这些人,不用说我们的祖辈,曾经经历过饥荒与贫穷,就是到我们的父辈,也对匮乏非常熟悉。我的父母亲在外面打工二十多年,我爸爸去东莞的时候,也我一样大,那时候工厂不愿意招男性。一个三十多的大男人,跑到东莞,找不到工作,怎么办?那时候农村义务教育还没有免费,所以我们还要交学费。两个孩子在家里,快开学了,没有钱,怎么办?当时,他们就借了800块钱,400块钱寄回家交学费,400块钱买了一辆三轮车,开始收废品。这么多年,他们做过各种各样的事情,收废品、进工厂、缝补衣服,开出租屋、台球桌,也开过早餐店、餐馆,住过桥洞、工棚、自己搭的简易房,住过各种各样不透光的房子,但是,他们好像也没有觉得日子不能过下去。所以,在这些很困难的经历中,我感受到了,草根的生命力。我做实务学堂,有一点点执念,我觉得,我们这个(农民工)社群,这些底层的草根,总是能想办法活下去,也应该能找到办法,解决我们自己的一些问题。如果说,我希望实务学堂对这个社会有贡献,那么,我希望它能让这个社会看到,草根有力量,草根有希望。我们这个社会,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多,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,涉及面那么广。我觉得,当下没有任何一个办法,是所有时候都有效的。只有大家都有力量,大家都想办法,大家都行动起来,让事情变得好一点,才能解决掉一些问题。虽然做学堂这件事很不容易,但我经常还有很强大的动力,正是因为,我总是能看到黑暗中还有那一点点的光(就像黑夜里的那棵圣诞树啊)。如果说,我希望学堂的同学们,能从过去我们的艰苦生活中得到什么益处,那就是,我希望同学们在这里不只是学习to learn,更能学习到to earn,希望你们都保持生命力,去争取、去谋求、去创造自己更好的生活。我相信有这样的生命力,在哪里都能活下去。
年会中,我也分享实务学堂过去一年的教学实践与我的思考。本文中,我将这一部分略去了。后续,公号会刊发老师、同学们的分享,他们所看到的、所经历的,是更真实的学堂的教学场景,他们所表达的,也比我表达得更好。请期待后续文章。简言之,学堂在过去的一年,学生翻倍,但全职人数没有增加,教学压力很大,心理老师、四位导师、众多稳固的志愿者,以及两位“多面手”全职搭档,依然在一起,努力地搭建实务学堂的育人体系。我又说了一遍实务学堂的愿景——培养珍贵的普通人。我感受到“沙滩上建不起城堡”,因此,我们先得育人,让学生有更好的自我认知、更好的关系,才有可能,教授学生技能。
新年,实务学堂在联劝网募款已改至新的筹款页面,捐赠支持,请扫码或点击“阅读原文”进入新页面,为实务学堂加油!2018年3月创立于北京昌平,是一个面向15-18岁农民工子女的全日制、非学历职业教育公益项目。使命和愿景是:探索打工子弟职业发展新路径,为好的社会培养“珍贵的普通人”。面向全国招生
我们正在寻找“首席运营官”应聘请加微信:ouzhou1283捐赠支持请点击底部“阅读原文”